公告版位
實際採訪開始了,大家加油!

目前分類:第五次課堂作業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感想:

 

1.  不論是1960年代的「翻譯西方」,亦或1980年代的「翻譯鄉土」的台灣文學,都與一種「翻譯文化」的議題息息相關。在冷戰時期的美援文化底下,因為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而激起直追的落後焦慮心理,展現出一種翻譯西方的美學文化,我們可以理解,而在這個文化衝擊的背後那個「母語」、「在地的」文學,卻是同時落步在後,以至於1980年代,必須以「贖回」的方式,來翻譯母語文學、在地文化,發展出一種特殊的鄉土情懷;而這個鄉土情懷,卻是處處充滿著不知所云,弔詭的論調:到底是「台灣的」,還是「中國的」情懷?身份認同的問題、離散的意識,處處充滿在小說的論述中,何謂「鄉土」?何謂「本土」?在重重疊疊的歷史糾葛之下,我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翻譯驅動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語鄉土文學的辯證(邱貴芬)

()、內文導讀

此章主要探討的是臺灣60年代和70年代的文學風潮,一者為現代派,一者為鄉土派。前者主張「西化」,後者則重新思考臺灣文學,以「回歸鄉土」為基礎。鄉土文學往往被視為是現代文學的反動,1960年代的譚灣文學創作,處處展現一種翻譯西方動力,企圖藉此滿足對西方的欲求與想像,這樣大量的「文化翻譯」其實是一種「落後」的焦慮,是近代歷史過程中非析社會與強勢西方文明相逢時產生的一種集體新裡焦慮徵兆,現代派作家想要透過「翻譯西方」來解決臺灣在現代性形塑的過程中與西方相遇產生的創傷,那鄉土派則標舉民族主義修辭排拒「外來」強勢文化來處理強勢文化的衝擊。文本內以「文化翻譯」作為思考的軸線,前章先探討現代派的起因,勾勒60年代因現代派文學興起的「臺灣現代性」的風貌,透過文本分析將當時的文學(現代派小說)的特色: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DDDD.JPG    

略讀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生產之後: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到這份資料,不禁又想起當年念現代文學史的慘狀,因資料繁多、牽連甚廣,而現代文學史的授課時間又只有半年,那年幾乎都用飛的在念現代文學史,而現代文學史的敘述,還是像是以前的國小課本一樣,先談論中國現代文學史,再談台灣,而這段過去牽連起筆者幼時記憶,明明身處於七年級末段,出生前便已解嚴,卻有著搞不清楚自己到底住在中國哪裡的疑惑(這種疑惑,也許跟小時候公案片與武俠片盛行有關)。

  在閱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我努力的思考其內容與這次樂齡作家的訪談的關係,是要讓我們瞭解這次訪談中的創作者所在的時代氛圍嗎?還是了解老一輩的作家如何建構台灣文學主體?又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有著多深的因緣?這些問題,想一想皆有牽扯關聯,卻又斷斷續續,不知起頭何處,盡頭在哪,筆者奄奄一息的在電腦前,思索著究竟所謂何來,到現在依然抓不到一個最為確切的方向?難道.......這種虛無飄渺的感覺,正是現代主義的驗證嗎.......。(有種自己不能生,牽拖厝邊的感覺)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臺灣小說史論》第三章 邱貴芬〈翻譯驅動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讀後心得

 

(一)內文閱讀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三章

1.我認同所謂的鄉土,其實是臺灣一種現代精神的化身。

2.鄉土的存在和現代的存在,被純粹以西方文學的翻譯或介入來討論,是否過於狹隘?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