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

黃春明(2009.5.2),〈放生〉,《放生》,聯合文學。

在凋零的鄉村中的老人群像。

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準度》,獨步文化。

出差總是下雨的死神,在某個任務中,從一個老婦的言語以及行動中,看到了太陽,並見到雨後的彩虹。

佐藤春夫(2002),〈女誡扇奇談〉,《殖民地之旅》,草根出版。

老婦以類似亡靈的姿態訴說著該地的過去。

 

先行研究:

論文:

林藹苒(2009),《少年小說中的老人書寫 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為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

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作品為研究文本,分析其中的老人書寫。歸納文本中的老人角色形象,並分析其人生觀與價值觀。

 

期刊:

簡銘宏(2008.3),〈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30期人文社會類,屏東教育大學學報,頁85~96。

該文是從《放生》一文中的老人問題開始著手,討論文本中的老人被慢性病折磨的身心、對死亡的恐懼─喪偶,並討論這些問題的行程因素與其內在的意涵,並談及高齡化社會產生的問題:一、鄉村年輕人口大量外移、二﹞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的崩解,此兩大因素使得父慈子孝的情景難以覆見,並在結語提倡孝道親倫的回歸。

 

重回現場〈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黃春明的人生關懷〉,2004年,台灣文學館通訊15,頁15~21。

這是一篇訪談文章,來自《台灣文學館通訊》期刊,主講者是學者李瑞騰,由林思甄編改。

在《重》中,黃春明在訪談開始,就提及自己對於土地的感情,並在討論「變動下的社會與家庭」中,由李先將黃的作品中的老人分做兩種狀態,一種是親子、祖孫,另一種狀態是父輩為兒女的生活打拚,卻疏離了兒女的情形。黃則是在這部份以社會變遷使得老人的價值觀以及個人價值也產生變動,做出他長年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回應。,

最後,在「fade out」這塊,談到了老人今日的處境,談老人年輕時的付出,與今日晚景的冷清,談及孝道的該當所行,而今天小說到哪去了呢?大概就是在一些碩博士的論文中出現吧。

 

柯喬文(2002),〈老人顯影:黃春明小說集《放生》的老人群象〉,生死學通訊夏季合刊,頁57~61。

將《放生》一書中的老人所擔任的角色形象做出分類,其中有:消息傳播者、隔代照顧者、生命智慧與傳承者、講故事的人,最後即是「失去角色的人」,並從而討論老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多重面貌以及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問題與影響。

 

結語:

如何去界定這充滿形容詞的世界呢?這花美嗎?這歌好聽嗎?你……老了嗎?

為了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人用了各式各樣的標準,想使得自己更容易判斷、辨別,而「老」,恐怕正也是自古到今,無人不想,又無人不感到疑惑甚至恐懼的形容詞了,然而能到「老」豈不也是幸福。

 

《禮記》言:「七十以上曰老」,《管子》甚至直率的說:「六十以上為老男,五十以上為老女」,用年齡判斷是否「衰老」,我覺得這是一種最為懶惰的方式,今天已經80多歲,並在七○年代完成攀登台灣百岳的壯舉的楊南郡,一邊學習古日文,一邊翻譯日治初期人類學家的考查筆記,至今老當益壯,笑聲比誰都洪亮,他依然還是那看起來躊躇滿志的樣子,等待著下一個山岳給他的挑戰,現今的年輕人能輕易勝過他嗎?但若言他的精力充沛便是「不老」的憑證,那渾渾噩噩算是老了嗎?我想,依然不是,那僅證明某人的怠惰罷了。何以如此言說,因我所以為的「老」真的是一種太主觀的「狀態」,不能與「年輕」以一種二元對立的方式,做非P則Q的論述。

 

在此處,我不談已經被反覆論述過太多次的高齡化社會所引起的問題,「孝親」本是天性,該擔負起的、該放手的,都由人選擇。所以回歸來,我們再來討論「老」的樣貌,擁有著「老靈魂」的朱天心像是輪迴時拒喝孟婆湯一般,自為一亭亭玉立的少女時,就已背負著太多的過去,在一具與你我並無太多相異的軀體,絮絮叨叨著已經被歷史的洪流沖刷殆盡、人人已經遺忘了的記憶,她像是你的背景,在你拋下而遠離「過去」的同時,她還是站在你的身後,告訴你,這些成就了現在的你,無論好壞。也許,「老」便等於是一個記憶累積的結果,若你還記得、又記得太多,那你也得老了,而太老得深刻,那曖曖而蘊含著光芒與力量的形貌,讓你擁有另一種令人耽溺的美麗。

 

所以,若言什麼是老呢?除了肉體的逐漸退化,我想,短期記憶的頻繁喪失,長期記憶的反覆留存,「記憶」也是一種可以判斷的基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