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是生命的課題之一,而各國因近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更突顯這一現象,如同歐美因高度開發的影響,社會逐漸步入老年化,老年文學的研究在現今越來越被重視,而「老」在文學中有不同面向,文學中對「老」有不同表現方式。

 

在臺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的現在,「老」這個問題在不同領域形成新的研究議題,而在文學中的「老」,有人稱之為「老人文學」、「老人書寫」,也有人稱「銀髮文學」。不可否認的是,各種文化的定義相異,其書寫的出發點也不相同,「老」在文字、文意、內涵的詮釋層面也迥異,而現今各國的研究者在研究關於「老」的文學時,亦試圖從多種角度去理解。  

  

一、國內先行研究

 

 在國內以「老」為重心的文學先行研究裡,研究者必然從文本閱讀理解中延伸對「老」的解釋,或許可以把它分為,一、作品中提到”老年、老人、老化”,二、以老人為主角並去追尋某種意涵,三、是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將「老」賦予其家族或歷史定義。 

  

論文

  1. 吳榮鐘,《黃春明小說中老人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
  2.  陳玉芬,《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書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
  3.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6)
  4.  李亞南,《黃春明《放生》中之老化問題及臨終現象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2002)
  5.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中央大學:中文所,2000)
  6.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2000)
  7.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
  8. 林藹苒,《少年小說中的老人書寫 ─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2009)
  9. 陳宜伶,《王禎和小說人物形象析論》(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2007)
  10.  李宜靜,《王禎和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1993)
  11. 吳秀英,《王禎和小說中的老人書寫》(中興大學:台文所,2009)
  12. 賴育秀,《圖畫書中成功老化長者之形象研究》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8)
  13. 林盈呈,《以「老人為主體」之兒童圖畫書研究》(輔仁大學:家庭教育與兒童發展研究所,2008)
  14. 劉世明,《海明威「戰地春夢」及「老人與海」生命旅程之研究》(文化大學:外文所,1985)
  15. 林光揚,《譯者能見度之探討:以《老人與海》余譯及張譯本為例》(長榮大學:翻譯所,2007)
  16. 張凱博,《川端康成老人文學中之生(性)──以《山之音》、《湖》、《睡美人》、《蒲公英》為視點》(政治大學:日文所,2009)
  17.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成功大學:台文所,2004)
  18. 曾淑惠,《老兵文學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

 

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有的研究者是以老人為主角,來闡述主角的生活周遭對他(這個老人)的看法與行為(如:王禎和小說中的老人書寫);也有從這個老人面對這個多變(至少對他們來說)的社會或某種困境,反應出的行為舉止思考追求,進而追尋生命意涵(如:海明威「戰地春夢」及「老人與海」生命旅程之研究);更有從時代背景來看「老年」、「老」,並賦予其更廣闊的意義(如:老兵文學的研究)。

 

 文學中的「老」或多或少反映這個社會的一隅,如何將「老」因應主題時代重新定義集結後,以文學的方式加以研究,是多重面向的議題。

 

 

期刊

 

  1. 吳東權,〈論銀髮文學〉,《文訊》,(2007年10月),頁63-68。
  2. 巫維芬,〈談銀髮族閱讀市場〉,《文訊》,(2007年10月),頁69-72。
  3. 陳紅旭,〈政府及民間推動銀髮閱讀活動面面觀〉,《文訊》,(2007年10月),頁73-77。
  4. 關華山,〈銀髮閱讀的親善環境〉,《文訊》,(2007年10月),頁78-79。
  5. 杜文靖,〈藝文人士聚集的「益壯會」〉,《文訊》,(2007年10月),頁80-82。
  6. 麥穗,〈三月詩會詩筆永健不老〉,《文訊》,(2007年10月),頁83-84。
  7. 林麗如,〈一起走遍千山萬水--資深作家談書寫與閱讀〉,《文訊》,(2007年10月),頁85-88。
  8. 賴素鈴,〈品味閱讀‧不老人生〉,《文訊》,(2007年10月),頁89-93。
  9. 王鼎鈞,〈日輪冉冉遠去〉,《文訊》,(2007年10月),頁94-95。
  10. 學者:李瑞騰,編改:林思甄,〈重回現場〈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黃春明的人生關懷〉,《台灣文學館通訊》,(2004年),頁15-21。
  11. 柯喬文〈老人顯影:黃春明小說集《放生》的老人群象〉,《生死學通訊夏季合刊》,(2002),頁57-61。
  12. 簡銘宏〈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008年3月),頁85-96。
  13. 歐宗智,〈為老人做見證-談《放生》〉,《書評》,(2001年2月),頁6-9。
  14. 賴素鈴,〈品味閱讀‧不老人生〉,《文訊》,(2007年10月),頁89-93。
  15. 尹雪曼,〈大兵文學在中國1-漫談大兵文學〉,《出版家》(1976年10月)。
  16. 張拓蕪,〈大兵文學在中國1-一株株野草:小談大兵文學〉,(1976年10月)。
  17. 司馬中原,〈大兵文學在中國2〉,《出版家》(1976年11月)。
  18. 方心豫,〈大兵文學在中國2-大兵文學的原貌〉(1976年11月)。
  19. 朱西甯,〈大兵文學在中國2-宜是異彩〉,《出版家》(1976年11月)。
  20. 姜穆,〈大兵文學在中國3〉,《出版家》(1977年1月)。
  21. 鄧文來,〈大兵文學在中國3-談大兵文學〉,《出版家》(1977年1月)。
  22. 吳東權,〈大兵文學在中國4-大兵、鋼筆、槍〉,《出版家》(1977年2月)。
  23. 黃雍廉,〈大兵文學在中國5-不是批判,而是隱憂〉,《出版家》(1977年3月)。
  24. 季薇,〈大兵文學在中國6-我看「大兵文學」〉,《出版家》(1977年4月)。
  25. 呼嘯,〈大兵文學在中國7-文藝出於軍中〉,《出版家》(1977年5月)。

 

二、國外先行研究

 

目前搜尋出的部分國外對「老」先行研究,多是藉由文本的模式,嘗試在文字的分析與文章的內容中去解釋主人公對老的象徵意義,也有從「老」這個現象去檢視現代文學的一種形式。

 

  1. 月村麗子「『山の音』における老主人公の象徴的意義」『解釈』、1979年 1月。
  2. 関口のぞみ「「山の音」―「山の音」の「老い」」『日本文学論集』、1996年3月。
  3. 関口のぞみ「「山の音」から「眠れる美女」へ―「老い」を中心に」『日本文学論集』、1994年3月。
  4. 林鐘碩「『山の音』私論―信吾の老いと回春への願望をめぐって―」『文芸研究(東北大学)』、1985年9月。
  5. 倉田容子,《日本近現代文学における<老女>表象 : ジェンダー/エイジング批評の視座から》(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所,2008)。

 

三、大陸地區先行研究

 

大陸地區對「老」的先行研究,有從中國古代去分析制度裡「老」的架構,也從外國文本、影視影像、方言文學裡汲取不同背景情狀,並以制度面或特定理論作分析,解釋「老」的性質與現象。

 

  1. 王玉峰,《明代基層社會里老人理訴制度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10)
  2. 康孝雲,〈《老人與海》之虛無主義色彩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2009)。
  3. 李麗娟,〈《老人與海》中存在主義的相互關系〉(四川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09)。
  4. 張韜,〈張愛玲譯《老人與海》的特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2009)。
  5. 王福星,《唐朝尊養平民老人問題試探》(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9)。
  6. 唐清,《英漢“老人”範疇認知對比研究》(湖南科技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09)。
  7. 許適琳,《拉斯普京作品中的老人情結》(吉林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碩士,2008)。
  8. 姜華,《試論漢代老人問題》(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6) 。
  9. 楊婉琪,《明代里老制與基層社會權力結構》(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6)。
  10. 趙紅艷,《影像“老境”——新時期以來老年題材電影研究》(河南大學:藝術學碩士,2010)。
  11. 王寧寧,《漢語詞綴“老”的研究》(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2010)。
  12. 王英,《影像人生:起程與暮途的交互——老少題材影片釋》義(福建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2009)。
  13. 王洋,〈論《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的美國化特點〉(東北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09)。
  14. 曹曼莉,《東北方言中程度詞“老”的研究》(江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2009)。
  15. 馬雪,《宋代優老養老政策述論》(湘潭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9)。
  16. 曲竟瑋,《論80年代老作家的憶舊散文創作》(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8)。
  17. 馮金娥,《現代漢語表人的“老X”結構的多角度考察》(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2008)。
  18. 陳廣興,〈審視當前歐美文學流行的“老人”作品〉,《隴東學院學報》,(2010年),頁62-66。

 

四、對文學中的「老」先行研究的幾點看法

  1. 到了近幾年,大家較會為自己打算,不同於黃春明上一代的人,拼死拼活只為了子孫,而市面上也有不少的書刊報紙告訴你,若你老了,要如何自處,怎樣再活得精采漂亮,而隔代的觀念當然不同,這三篇文章,都是從黃春明小說作為主要的討論對象,黃春明的創作題材多從身邊的議題開始入手,老人在辛勞半生之後,所得到的晚景淒涼是眾人所難以卒睹、接受的,如黃春明所說:「我所看到的這代,就是我父親這一世代,他是這個時代變遷的犧牲者,因為你也沒早點跟他講:『你以為會變成孤單老人,自己在家。』他也不知道會變成這樣,所以他心理上根本也沒有準備。」因為家庭結構的崩解,使得老人到最後不知道該如何自處,而有些後輩也失職的沒有同理到該部分,於是兩相躊躇底下,可憐的父母與不孝的子孫於焉產生了……。皆知孝親的倫理回歸,並非是一種教條,這種行為主要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之上,而兒女該有的反哺之舉,豈不也是基於一個同理、感恩的心情出發嗎?
  2. 如果將「老」的研究縮小至文學甚至台灣文學裡,在先行研究裡實屬不多,如果能先決定好明確的文本及作家,那再蒐集資料及判讀方明會比較容易一些。
  3. 過去的農業時代,老人的地位是崇高的,工業革命後,社會型態轉型,新一代成員開始外出工作,開始經濟獨立的他們,也漸漸不須仰賴家中的長者,再加上新一代成員忙碌的都市生活的快步調,鮮少有時間陪伴家人,於是老人們的老年多半在失望與寂寞中度過。而作家黃春明注意到這樣的現象,他將之放入文中,以「老人」為題,希望能引起社會對如此現象的關注;他以放生之名,意為「放老人一條生路」,因為我們也終將老去,孝道的繼續淪陷,終至晚年的我們自身也會嘗到的苦果。 
  4. 而在九歌文學獎中,圖話書裡的分幾個面向來討論的老人形象:有從外在的形象而言;如「臉上的皺紋」、「粗皺的手掌」、「短褲和白汗衫」、「西裝褲」、「黑皮鞋」,女性則是「旗袍」、「髮髻」、「玉鐲」等。內在形象則描寫如「認命」、「堅韌的生命力」、「溫和善良的性格」、「飲水思源」與「儉樸」。
  5. 而通常與老人的互動,也大多描寫祖孫、親子、朋友以及土地之情,並將老人與文化傳承作連接(信仰、知識)。從外在與內在的行為中,表現出老者經歲月歷練過所擁有的智慧與寬容,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他們是智者,同時也是啟蒙者。
  6. 黃春明的《放生》是一本描述垂老極為細膩的書。此論文中,作者分向闡述了關於老的生理、心理層面,並針對臨終前的種種現象做了深入的剖析。也將《放生》代入生死學觀點中。關於老,我們也許會悲觀的到聯想到疾病與死亡,但生老病死畢竟是人生而必經之路。如何的面對這樣的課題,該怎麼以寬廣的胸懷視之?這是需要更深厚的智慧來體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