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這一輩子,目前主要在南台灣渡過。在高雄市出生,母親娘家在鳳山,祖父則住在斗六;童年在屏東市長大,跑墾丁就像在跑後院;國小在雲林的某個山上的小學唸了一個學期,接著就在臺南縣的北端待到高中畢業;以前沒事就跑臺南市,很不喜歡嘉義,沒想到大學和研究所卻在嘉義待了五年。

  父親是閩南人,母親祖籍則在山東,但外祖母看起來卻很像平埔族。我的家族史對我瞭解這塊土地有很深的影響,尤其是當我聽了一些當醫生的曾祖父的故事以及跟著我的外公一起回到中國去探親後,對台灣和人族群間的省籍問題,我自認有一定的體悟。

  我很小就很喜歡看迪士尼和宮崎駿的動畫,但漫畫到我高中前大概只看過小叮噹,受父親當職業的影響,偶爾會到圖書館翻翻百科全書中的動物照片;也大概在同時間,我對歷史故事就一直很有好感,尤其是三國,我大概看過十來種不同的版本;小三開始接觸翻譯文學,少年小樹之歌野性的呼喚大概是在那時候看完的,同期開始看封神榜》,一直到小六為止,四大奇書除了《金瓶梅》苦無機會閱讀之外,其他兩本也都看過了,還翻了一些有的沒有的,族繁不及備載。

  小六到國中間開始聽流行樂,因為發現自己可以聽懂歌詞在唱什麼了,這對我影響很大;國中開始看了一些網路小說和金庸的武俠,和一些雜七雜八的現代散文,偶爾翻過一兩本我不認識作者的純文學小說,翻譯文學開始大量閱讀,國二、國三開始寫詩和小說。

  高一時不小心在書店買到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我那時真的不知道這位仁兄很有名),而且不小心的看完了,這段時間也開始讀一些詩,看小野、劉庸和其他作家零星的散文,在這時候看過老舍,不過不是很喜歡。

  大學開始碰觸文學理論、文學史等,閱讀也開始變得比較廣也比較有條理,現代詩、小說和散文的閱讀以及創作都比之前要多出許多;古典文學方面也唸了部分,但主要集中在史、子和集部;在這個階段發展最有突然性的,大概就是開始對哲學有所學習。

  研究所大概就承襲大學的習慣和脈絡,繼續學習中。

  民國八十六年的口蹄疫我印象深刻,這場瘟疫教導了我什麼是貧窮;前一年還是同年有台海危機,我記得媽媽開始屯米;很小就跟著父親四處跑業務、看解剖,現在很多獸醫系的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獸醫時,我就已經在防治所看過他們焚化牛的檢體,或者在豬舍拿電鋸鋸開豬的頭蓋骨拿切片檢體等等;長子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家族的嫡長子,這我深深的體會;擁有過的女孩和失去的一樣多,多到自己兩隻手的手指頭比不完;出過幾次國,回臺灣後,才發現真的是自己的狗窩最好;阿扁當選那年,我也以為臺灣人贏了,雖說我那時才小六;在高中開始搞學生運動,創學生會等等,到大學玩得更兇。

  大概是這樣,還有就是,作品受過一點肯定,這也對我有所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