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黃春明

我是從生活上和寫作結了緣。童年時母親很早就過世了,我是五個小孩中的老大,雖然擁有四個小部下,但是我的祖母非常兇,常打得我很沒面子,於是我就往外發展,不喜歡待在家裡。於是我就用兩隻腳,把出生地羅東的地理讀完了,而且還不只讀一遍,甚至鄰近的鄉村也都跑過了。……對地理的熟悉,無形中增加小孩子對土地的感情,像根竄開了,永遠也不會改變。用腳去讀完自己出生地的地理,比現在的年輕人或小孩幸運多了,它不是從書本中的理論可以得到的。這是我作為一個寫作的愛好者相當重要的基礎。

                                       〈羅東來的文學青年〉[1]    

一、生平

       黃春明1935213日生於臺灣宜蘭縣羅東鎮「浮崙仔」位於現今的中山西路上(童年時黃家就位於中山西路的丁字路口上,後來因為丁字路口需要打通,房子被拆掉,黃家就搬到中正路,開了一家賣衣服鞋子的久大行,斜對面是羅東戲院,附近有羅東公園,這兩個地方是他就近就可蹓躂流連的去處。)[2]1956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其筆名有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屏東師專畢業後,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創作多元,主要以小說為主,其著作有《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另外,他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油畫等創作,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1974)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我愛瑪麗〉,1980)、國家文藝獎(1998)、中國時報文學獎等大獎、噶瑪蘭獎[3]、行政院文化獎。

黃春明以小說進入文壇,雖被稱為鄉土作家,但卻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創作風格,其作品關懷之對象包括含了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進入90年代之後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

          1993年黃春明回到家鄉,創立了吉祥巷工作室,其目標在於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如《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中學鄉土教材)、田野採訪記錄、編導創新歌仔戲等工作,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1993年出版5本童話,分別為《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鴕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於1994年創立了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臺各地,演出多部寓教於樂的兒童劇如《小李不是大騙子》等,更於2005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

二、〈兒子的大玩偶〉作品大意 

坤樹,為了家庭生計到電影院當小丑,化妝成為三明治人(於身前身後各掛一塊招牌,故名),替電影院做宣傳,他常於空閒時間頂著小丑的面貌和兒子阿龍把玩,一日,坤樹卸下小丑妝,和往前一樣跟兒子嬉鬧,卻發現兒子哭鬧不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又畫起兒子熟悉的小丑樣貌。

三、閱後淺析(心得)

        文本中,作者大量使用內心獨白的技巧,如下:

「那麼你說的服裝呢?」

(與其說是我說的話打動了他,倒不如說是我那副可憐相令人同情吧。)

「只要你答應,別的都包在我身上。」

(為這件活兒他媽的!我把生平最興奮的情緒都付給了他。)(黃春明,p.11)

「坤樹!你看你!你這像什麼鬼樣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模樣來呢?」

(幹這活的第二天晚上,阿珠說他白天就來了好幾趟。那時正在卸妝,他一進門就嚷了起來。)(黃春明p.12)

這樣的表現手法,就是坤樹對過去的記憶以現在的眼光批判,也就是對過去是建的一種反映,其目的是想讓讀者從括號內清楚的看到坤樹的內心的心理狀態(如矛盾、痛苦……)等,造成的效果不僅看到他的外在形為,更透視其內心。作者讓主角戴上面具,呈現出一種怪誕、誇張,一種不得不的感覺,正如:

「我」因為抑制著什麼原因,坤樹的話有點顫然地:「我,我,我……」(p.29)

戴上面具象徵的是失去自我,脫下面具則表示回到真實的我,但不管是戴上面具還是拿下面具,坤樹都呈現一種痛苦的感覺,展演出一種人生的無可奈何。

四、(補充)黃春明的年表

1935 生於宜蘭羅東。

1956 發表第一篇著作《清道夫的孩子》(救國團幼獅通訊第六十三期)。

1957 發表《小巴哈》(新生報南部版)。

1958 屏東師範畢業,近鄉情怯偏又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三年孩子王。

.

.

.

2010 獲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

兒童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校園巡演版),屏東縣及高雄縣校園巡迴演出八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應邀至屏東縣文化處藝術館演出。

關於黃春明的年表,因有前人整理,筆者在這便不繁瑣冗長地寫下,請參閱網站http://www.bigfish.org.tw/a1.htm。

五、推薦與黃春明相關的網站與書籍

黃春明被稱為臺灣國寶級作家,亦有研究者對其小說有清楚的研究,故筆者將不再細整,對於黃春明的相關資料,可自行參閱網站或書籍

(1.) A BIG FISH‧NEWS

http://www.bigfish.org.tw/index.htm

(2.) 黃春明小說研究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huang.htm

(3.) 江寶釵、林鎮山著,《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臺北:聯合,2009.3)

 

 


[1] 本原文出處為楊澤主編《從四O年代到九O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頁272,時報,1994。今採用於網路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huang_1.htm。

[2] 請參見徐秀慧論文,《黃春明小說研究》,淡大中文所,1998

[3] 噶瑪蘭獎為仰山文教基金會設置的獎項,其表彰對宜蘭縣文化、教育產業、生態、環境等領域,具卓越貢獻的人士或團體,黃春明於2006年獲得此獎,其得獎理由為「15年來,黃春明在宜蘭推展本土語言復建、社區營造、戲劇扎根、文學深耕及創新歌仔戲等,對家鄉的認同和愛,更影響許多宜蘭人攜手回饋鄉里。」參見網格http://evansu2.pixnet.net/blog/post/5889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