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作者黃春明1935年出生於花蓮羅東。畢業於屏東師範。母親早逝,成長過程並不順遂,自言幼時常自憐自艾,直至閱讀沈從文、契訶夫的左品後有所感觸而轉變心境,因尋找不到自己在人群裡的定位,在投稿聯合報副刊受到當時的主編林海音賞識,確立自身在文學中的位置。

 

(二)內容簡介:

《放生》一書約寫於1986~1999年間,由不同的的短篇集合成書,是作者黃春明透過十數年的觀察與關懷寫成的鄉村、老人、高齡化社會的濃縮剪影,《放生》的背景設定在現代化下的農村社會,主角是存在於農村社會隨處可見聞的佝僂身影,《放生》其後也涉及政治角力與自由貿易經濟下農村環境的犧牲問題,及老一輩人與年輕人錯開的時間與環境和思想的衝突,而黃春明在書中主要想描述的仍是老人對子女那種深刻的親情,及時代斷層溝通產生困難造成的誤解或衝突,與「老」後所需面對夫妻間、親人間、環境間、社會間的點滴,包含作者對農村、高齡社會的人文關懷。

 

(三)心得:

台灣逐漸(或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高齡化的議題在現今時常被拿出來討論,人有朝一日會邁向老化,但現在還年輕的我們是很難去理解「老」所需面對的種種,《放生》雖然由不同短篇構成,但基本上都是由老人為主角及描述他們的生活,可以從其中分為不同議題來討論。

一、親子關係

    〈售票口〉中老人家希望年輕人能返鄉,要忍受早起或寒風前往買票,而孩子只有在父母為了排隊買票出意外為了遺產才回來,這種情感方面的交流是不對等的,鄉村就像是老人被「放」置隨自自「生」自滅的地方,這種跟傳統農村社會比起來,在工商業時代講求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親情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要篩選過後才會輪到的選項。這是工商業社會所需面臨的問題。

二、農村與都市

    傳統與現代之爭從工業革命後就可見端倪,在逢年過節時期,都市反倒一片靜悄悄,眾人都返鄉過節,農村頓時有了現代人的熱鬧,在鄉下看見的處處是新奇的場景,而住在鄉下的長輩無不早早就開始張羅如何迎接外地的親人,但當曲終人散,節日過後,鄉村仍是人煙稀少,極少被在都市打拚的親人惦記。農村僅是一個相對於都市的符號,對老人來說,生活像是《放生》中〈現此時先生〉口裡的舊聞一般一成不變。另外像〈放生〉中談的,則是都市發展對農村汙染環境的議題。

三、生與死的議題

    放生中的〈死去活來〉,主角粉娘在歷經數次死去活來後,看見子孫齊聚一堂而感到由衷高興,卻又為麻煩親人感到抱歉,而在眾人疑惑的眼光中說:「下一次,下一次我就真的走了。原本在探訪親人應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歷經生死關頭、高齡八十九歲的粉娘卻須為因此煩擾到大家而道歉,這種心態是卑微的、是受寵若驚的,也可以證明平素粉娘的寂寞與期盼,粉娘足以代表許多農村老人,期待子孫回鄉,又知道他們忙碌而無法開口,除非有什麼大事能吸引它們回歸,但除了死亡,對老人或周遭親人來說,一切都是沒有改變的,而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在交通工具便利,空間縮短的現今社會,很多人卻把簡單的探訪變得極具功利性質,生死也不僅僅是生死,幕後也影射親屬間的角力,及老人的辛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