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文介紹

鄭清文,1932年生於桃園,後由舅父收養,現居於台北新莊。與李喬同屬於戰後第二代作家,李喬和鄭清文都受過日文教育,是之,對「日本天年」的陰影猶能記得清楚,[1] 李喬曾說:「鄭清文善於描寫悲劇的流程。」[2] 鄭清文出版過非常短篇小說,其內容又多呈現社會轉變帶給人內心的反應,是之,葉石濤在撰寫《臺灣文學史綱》時對鄭清文這樣描述:「鄭清文大部分的短篇小說,都由人內心生活地透視來浮現時代、社會的轉變給人的心世界的制約和反應。」[3] 1958年鄭清文發表第一篇作品〈寂寞的心〉,便開啟鄭清文的寫作生涯,將近半世紀以來寫作不輟,目前作品已高達200餘篇。

1965年鄭清文出版第一本小說集《簸箕谷》,之後,又陸陸續續出版了《故事》、《校園裏的椰子樹》和長篇小說《峽地》。進入70年代之後發表作品《現代英雄》、80年代則有《最後的紳士》,《局外人》、《大火》等著。鄭清文的創作筆法總以平淡無奇的筆觸來展現驚濤駭浪的心理活動,是故,齊邦媛在〈江河匯集成海的六十年代小說〉中以冰山理論來論及鄭清文的小說。[4] 199910月鄭清文以《三角馬》的英譯本獲得了「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的國際肯定,這對鄭清文來說,無非是個遲來的獎賞,20008月,鄭清文獲得「鹽分地帶文藝營」頒予「文學貢獻獎」,2003年又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贈「終身成就獎」之殊榮,2005年榮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2009年年再拿下「臺灣文學家牛津獎」之殊榮評論家彭瑞金更將他喻為「台灣文壇的一顆椰子樹。」[5] 有人問鄭清文為何寫作?鄭清文在《多情與嚴法》裡,引用了摩洛哥作家塔哈爾‧卞‧哲倫的一段話作為回答:「我喜歡講故事。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的熱情。我可以透過故事講一些和事實不同的故事。文學的根本原理,不管什麼時候,是《天方夜譚原理》。『妳講故事,不然我就殺妳……。』我們受殺身的威脅,不得不講故事。沒有小說家的社會,沒有創作或故事作家的社會,是已經死亡的社會。」[6]

鄭清文自認為,社會上若沒有說故事的人,若無聽故事的人,很快地社會就會頻臨滅亡,職是之故,他熱愛說故事,因為在故事中可以講和事實不同的故事這是他熱愛寫作之因。在鄭清文的創作裡不得不注意的是他的童話作品,1977年童話作品〈鬼新娘〉刊登於在《幼獅少年》此後,他的童畫創作便被打開,會有如此動機,乃是受到黃春明影響,在《小國家大文學》裡就明白地提起這段往事:「我們寫小說的人,應該為小孩寫點東西。」[7] 1985年更是出版了第一本童話集《燕心果》[8] 其內容多以周邊生活為題材,如荔枝樹、阿里山神木、紅龜粿等,使讀者在閱讀童話時別有一番絃外之音。

 

 


[1]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6)p.130

[2] 同前註,p.131

[3] 同前註。

[4] 齊邦媛曾於19877月地《文訊》月刊,〈江河匯流成海的六十年代小說〉中說到鄭清文的小說是種冰山理論,即所謂「留下深潛水內的被份讓讀者去思索。」p.57

[5] 應鳳凰《台灣文學花園》(臺北:玉山社,2003),p.113。

[6] 原文出處鄭清文,《多情與嚴法》,〈講故事,聽故事〉,(臺北:玉山社,2004年),p.81。於文參考馬靜雯《鄭清文童話中的寓言初探》,p.2。

[7] 請參閱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臺北:玉山社,2000年)。

[8] 鄭清文,《燕心果》(台北:號角出版社,1985)其篇章共有19篇,分別為〈荔枝樹〉、〈鬼姑娘〉、〈紅龜粿〉、〈燕心果〉、〈蜂鳥的眼淚〉、〈麻雀築巢〉、〈鹿角神木〉、〈松雞王〉、〈松鼠的尾巴〉、〈泥鰍與溪哥仔〉、〈飛傘〉、〈斑馬〉、〈火雞密使〉、〈夜襲火雞城〉、〈生蛋比賽〉、〈恐龍的末日〉、〈白沙灘上的琴聲、〈石頭王〉、〈十二支鉛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