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實際採訪開始了,大家加油!

相片0888.jpg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 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遊戲的童年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在2011 回朔

我生於台南,長於台南,小時候的我是個十足的「旅人」,不斷地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居地」,從溪南跑到溪北,又從溪北回到溪南(這裡的溪南、溪北是曾文溪以南和曾文溪以北的簡稱)但不管這麼繞卻始終離不開台南這塊土地,六歲之後,才在新營找到了一個「家」。

上國小時接觸到第一本課外書是《史可法傳》,會讀到這本書是老師課堂的要求,老實說第一次聽到這個人,根本不知他是何許人也,還以為他是哪國的外國人,為此還留下一個笑話。之後,便喜歡上這種民族英雄的書,常常泡在圖書館裡陶醉在書香世界中,像是《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平西》、《羅通掃北》等都是當時睡前讀物,更曾經瘋狂看完一整套三、四十集的《吳姐姐說歷史故事》。國中前半期喜歡上了「三國、水滸、西遊和封神」,除了這些之外,最常碰觸的莫過於最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國中後半期,讀風一轉,由原本的俠義傳奇進入到愛情幻想,《還珠格格》、《梅花落三部曲》成了當時的首選,更接觸到生平的第一首詩「如何讓我遇見你,在這美麗的時刻,為此,我在佛前乞求了五百年,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於是佛把我話做了一顆樹,長在妳必經的路旁……」那時候的我覺得席慕蓉這首〈一棵開花的樹〉怎麼寫的這麼優美,意外地闖進詩的天地。大學時期,因就讀台文系的結果,接觸到諸多台灣文學前輩的作品,從日治到戰後,又從戰後到鄉土,幾乎每個時期的作品都稍為地涉獵過,曾拜讀過日本作家的作品,如夏目漱石的《心》、《我是貓》,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谷崎潤一郎的《刺青》等,也曾翻過愛倫波的《黑貓》,整體來說,從國小到大學階段,每個階段都嘗試不一樣的風格。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兵.jpg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這一輩子,目前主要在南台灣渡過。在高雄市出生,母親娘家在鳳山,祖父則住在斗六;童年在屏東市長大,跑墾丁就像在跑後院;國小在雲林的某個山上的小學唸了一個學期,接著就在臺南縣的北端待到高中畢業;以前沒事就跑臺南市,很不喜歡嘉義,沒想到大學和研究所卻在嘉義待了五年。

  父親是閩南人,母親祖籍則在山東,但外祖母看起來卻很像平埔族。我的家族史對我瞭解這塊土地有很深的影響,尤其是當我聽了一些當醫生的曾祖父的故事以及跟著我的外公一起回到中國去探親後,對台灣和人族群間的省籍問題,我自認有一定的體悟。

  我很小就很喜歡看迪士尼和宮崎駿的動畫,但漫畫到我高中前大概只看過小叮噹,受父親當職業的影響,偶爾會到圖書館翻翻百科全書中的動物照片;也大概在同時間,我對歷史故事就一直很有好感,尤其是三國,我大概看過十來種不同的版本;小三開始接觸翻譯文學,少年小樹之歌野性的呼喚大概是在那時候看完的,同期開始看封神榜》,一直到小六為止,四大奇書除了《金瓶梅》苦無機會閱讀之外,其他兩本也都看過了,還翻了一些有的沒有的,族繁不及備載。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想:

 

1.  不論是1960年代的「翻譯西方」,亦或1980年代的「翻譯鄉土」的台灣文學,都與一種「翻譯文化」的議題息息相關。在冷戰時期的美援文化底下,因為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而激起直追的落後焦慮心理,展現出一種翻譯西方的美學文化,我們可以理解,而在這個文化衝擊的背後那個「母語」、「在地的」文學,卻是同時落步在後,以至於1980年代,必須以「贖回」的方式,來翻譯母語文學、在地文化,發展出一種特殊的鄉土情懷;而這個鄉土情懷,卻是處處充滿著不知所云,弔詭的論調:到底是「台灣的」,還是「中國的」情懷?身份認同的問題、離散的意識,處處充滿在小說的論述中,何謂「鄉土」?何謂「本土」?在重重疊疊的歷史糾葛之下,我們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翻譯驅動下的台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語鄉土文學的辯證(邱貴芬)

()、內文導讀

此章主要探討的是臺灣60年代和70年代的文學風潮,一者為現代派,一者為鄉土派。前者主張「西化」,後者則重新思考臺灣文學,以「回歸鄉土」為基礎。鄉土文學往往被視為是現代文學的反動,1960年代的譚灣文學創作,處處展現一種翻譯西方動力,企圖藉此滿足對西方的欲求與想像,這樣大量的「文化翻譯」其實是一種「落後」的焦慮,是近代歷史過程中非析社會與強勢西方文明相逢時產生的一種集體新裡焦慮徵兆,現代派作家想要透過「翻譯西方」來解決臺灣在現代性形塑的過程中與西方相遇產生的創傷,那鄉土派則標舉民族主義修辭排拒「外來」強勢文化來處理強勢文化的衝擊。文本內以「文化翻譯」作為思考的軸線,前章先探討現代派的起因,勾勒60年代因現代派文學興起的「臺灣現代性」的風貌,透過文本分析將當時的文學(現代派小說)的特色: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DDDD.JPG    

略讀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生產之後: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到這份資料,不禁又想起當年念現代文學史的慘狀,因資料繁多、牽連甚廣,而現代文學史的授課時間又只有半年,那年幾乎都用飛的在念現代文學史,而現代文學史的敘述,還是像是以前的國小課本一樣,先談論中國現代文學史,再談台灣,而這段過去牽連起筆者幼時記憶,明明身處於七年級末段,出生前便已解嚴,卻有著搞不清楚自己到底住在中國哪裡的疑惑(這種疑惑,也許跟小時候公案片與武俠片盛行有關)。

  在閱讀這兩篇文章的時候,我努力的思考其內容與這次樂齡作家的訪談的關係,是要讓我們瞭解這次訪談中的創作者所在的時代氛圍嗎?還是了解老一輩的作家如何建構台灣文學主體?又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有著多深的因緣?這些問題,想一想皆有牽扯關聯,卻又斷斷續續,不知起頭何處,盡頭在哪,筆者奄奄一息的在電腦前,思索著究竟所謂何來,到現在依然抓不到一個最為確切的方向?難道.......這種虛無飄渺的感覺,正是現代主義的驗證嗎.......。(有種自己不能生,牽拖厝邊的感覺)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臺灣小說史論》第三章 邱貴芬〈翻譯驅動下的臺灣文學生產─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讀後心得

 

(一)內文閱讀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第三章

1.我認同所謂的鄉土,其實是臺灣一種現代精神的化身。

2.鄉土的存在和現代的存在,被純粹以西方文學的翻譯或介入來討論,是否過於狹隘?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