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有關「文學與老」的先行研究(穎慧、莉雯、思辰、宇鴻、紫淇、伊貞

 

    老化是生命的課題之一,老人學探討個人身體的老化現象,如同歐美、日本因高度開發,人口成長率大幅降低,社會逐漸步入高齡化,作家在面對社會人口老化及自身身體衰老過程,反映在其筆下的文字中,老年文學的研究可適時反映社會文化變遷,而「老」在文學中有不同面向,文學中對「老」有不同表現方式。

 

    在臺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的現在,「老」這個問題在不同領域形成新的研究議題,而在文學中的「老」,有人稱之為「老人文學」、「老人書寫」,也有人稱「銀髮文學」。不可否認的是,各種文化的定義相異,其書寫的出發點也不相同,「老」在文字、文意、內涵的詮釋層面也迥異,老人與農村社會密不可分,探討老人文學時必然涉及家庭問題及環境變遷,而在成長與老化的過程中,作家也開始思索自己的生命的意義,作品中出現尋根之旅及自我認同的追尋,及隨著年歲增長作家在文學中重視議題的轉變,列舉數位資深作家為代表,而現今各國的研究者在研究關於「老」的文學時,亦試圖從多種角度去理解。

 

 

一、國內先行研究 

 

在國內以「老」為重心的文學先行研究裡,我們大略將此議題分作以下四點,進行關注:

一、作品中提到「老年、老人、老化」,

二、以老人為主角並去追尋某種意涵

三、是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將「老」賦予其家族或歷史定義

四、從作品中看資深作家關懷的議題

 

 

學位論文

 

  吳榮鐘,《黃春明小說中老人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

  1. 陳玉芬,《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書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所,2006
  2. 陳佩君,《黃春明《放生》小說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2006
  3. 李亞南,《黃春明《放生》中之老化問題及臨終現象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所,2002
  4.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中央大學:中文所,2000
  5.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2000
  6. 朱義全,《文化、社會與心境的投射--黃春明小說〈放生〉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
  7. 呂佳龍,《成長與記憶之河-鄭清文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3
  8. 徐錦成,《鄭清文童話現象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2006
  9. 詹家觀,《鄭清文小說中的社會變遷》(政治大學:中文系,2000
  10. 張令芸,《土地與身分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銘傳大學:中文系碩士班,2005
  11. 楊明慧,《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東海大學:中文系,2003
  12. 陳宜伶,《王禎和小說人物形象析論》(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2007
  13. 李宜靜,《王禎和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1993
  14. 吳秀英,《王禎和小說中的老人書寫》(中興大學:台文所,2009
  15. 曾鈴月,《女性、鄉土與國族──戰後大陸來台三位女作家作品之女性書寫及其社會意義初探》,(靜宜大學:中文所,2001
  16.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所,1990
  17. 林藹苒,《少年小說中的老人書寫 ─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為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2009
  18. 賴育秀,《圖畫書中成功老化長者之形象研究》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8
  19. 林盈呈,《以「老人為主體」之兒童圖畫書研究》(輔仁大學:家庭教育與兒童發展研究所,2008
  20. 藍莞婷,《兒童圖畫書中老人形象之探析究》(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2008
  21. 劉世明,《海明威「戰地春夢」及「老人與海」生命旅程之研究》(文化大學:外文所,1985
  22. 林光揚,《譯者能見度之探討:以《老人與海》余譯及張譯本為例》(長榮大學:翻譯所,2007
  23. 張凱博,《川端康成老人文學中之生(性)──以《山之音》、《湖》、《睡美人》、《蒲公英》為視點》(政治大學:日文所,2009
  24.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成功大學:台文所,2004
  25. 曾淑惠,《老兵文學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0

 

研究者是以文本中的老人為做主體研究,來闡述這個老人主角的生活周遭對他的看法與行為(如:王禎和小說中的老人書寫);也有從這個老人面對這個多變(至少對他們來說)的社會或某種困境,反應出的行為舉止思考追求,進而追尋生命意涵(如:海明威「戰地春夢」及「老人與海」生命旅程之研究);更有從時代背景來看「老年」、「老」,並賦予其更廣闊的意義(如:老兵文學的研究)。

 

 文學中的「老」或多或少反映這個社會的一隅,作者是如何看待「老」,如何將「老」放入文學中探討社會現象,因應主題時代重新定義集結,是之後須加以研究的議題。

 

期刊論文

 

  1. 吳東權,〈論銀髮文學〉,《文訊》,(2007年10月),頁63-68。
  2. 巫維芬,〈談銀髮族閱讀市場〉,《文訊》,(2007年10月),頁69-72。
  3. 陳紅旭,〈政府及民間推動銀髮閱讀活動面面觀〉,《文訊》,(2007年10月),
  4. 頁73-77。
  5. 關華山,〈銀髮閱讀的親善環境〉,《文訊》,(2007年10月),頁78-79。
  6. 杜文靖,〈藝文人士聚集的「益壯會」〉,《文訊》,(2007年10月),頁80-82。
  7. 麥穗,〈三月詩會詩筆永健不老〉,《文訊》,(2007年10月),頁83-84。
  8. 林麗如,〈一起走遍千山萬水--資深作家談書寫與閱讀〉,《文訊》,(2007年10月),頁85-88。
  9. 賴素鈴,〈品味閱讀‧不老人生〉,《文訊》,(2007年10月),頁89-93。
  10. 王鼎鈞,〈日輪冉冉遠去〉,《文訊》,(2007年10月),頁94-95。
  11. 學者:李瑞騰,編改:林思甄,〈重回現場〈老者安之、少者懷之─黃春明的人生關懷〉,《台灣文學館通訊》,(2004年),頁15-21。
  12. 柯喬文,〈老人顯影:黃春明小說集《放生》的老人群象〉,《生死學通訊夏季合刊》,(2002年),頁57-61。
  13. 林麗如,〈把人生的悲喜化為令人低迴的故事-專訪小說家鄭清文〉,《文訊》(1998年,8月)
  14. 郭怡君等〈與台灣文學元老作家一席談〉,《靜宜文學》27期(1994年6月)
  15. 李  潼,〈黃春明的再出發〉,《明道文藝》92期 ,(1983年10月),頁32-42。
  16. 汪淑珍〈小人物的代言者-黃春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期1999年10月),頁19-20。
  17. 古遠清,〈談台灣作家-黃春明〉《武漢文史資料》第7期(1999年),頁33-34。
  18. 吳密察,〈萬華陋巷中的老人,台灣文化界的瑰寶〉,《台灣文藝》第91期,(1984年11月),頁4–8。
  19. 王麗華,〈向晚意不盡:訪王詩琅先生〉,《台灣文藝》第91期,(1984年11月),頁12–18。
  20. 毛一波,〈台灣老作家王詩琅〉,《傳記文學》第272期,(1985年1月),頁88–93。
  21. 秦賢次,〈台灣老作家楊逵坎坷的一生〉,《傳記文學》46卷5期(1985年5月)
  22. 簡銘宏,〈從黃春明的小說《放生》探討鄉村老人的社會問題〉,《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008年3月),頁85-96。
  23. 賴素鈴,〈品味閱讀‧不老人生〉,《文訊》,(2007年10月),頁89-93。
  24. 唐  飆,〈談黃春明小說的風格〉, 《文藝月刊》70期(1975年4月), 頁7-13。
  25. 林鎮山訪問、江寶釵整理,〈「春雨」的「秘密」:專訪元老作家鄭清文(上)〉,《文學台灣》(2004年10月)
  26. 林鎮山訪問、江寶釵整理,〈「春雨」的「秘密」:專訪元老作家鄭清文(下)〉,《文學台灣》(2004年10月)
  27. 葉石濤,〈論鄭清文小說裡的社會意識〉,《臺灣文藝》第56期,(1977年10月)
  28. 張湘君,〈兒童讀物中老人角色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993年),頁163-185。
  29. 廖冰凌,〈是智叟還是糟老頭兒?─論冰心作品中的老人形象及其老人觀兒童讀物中老人角色之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2005年),頁53-80。
  30. 劉德玲,〈鍾怡雯散文中的老人形象〉,《國文天地》(2006年)頁61-67。
  31. 蘇雅婷,〈以老人為主角之兒童圖畫書探析,《南師語教學報》(2004年)頁221-239。
  32. 施昭儀; 羅際芳,〈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關懷探析--兼論「售票口」的意涵及省思〉,《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5月),頁141-166
  33. 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34. 李瑞騰,〈老者安之──黃春明小說中老人的處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5月)

 

 

與「老人」議題相關篇章

 

  1. 楊照,〈台灣鄉下人的本色-閱讀鄭清文的小說〉,《中國時報》(1999年7月16日)
  2. 卓玫君,〈〈再也回不到過去〉、〈純真年代〉、〈走入鄉土的時光隧道〉〉《中央日報》,(2000年7月3日)
  3. 楊錦郁,〈訪鄭清文談農業時代的文學〉,《幼獅文藝》(1998年10月)
  4. 徐淑卿,〈老作家廿世紀盟約〉《中國時報》(1999年10月21日)
  5. 張夢瑞,〈琦君文學館即將揭幕──老作家,初返鄉,近鄉情怯〉,《民生報》(2001年10月19日)
  6. 賴素鈴,〈重溫故鄉童年點滴,琦君書中景猶在〉,《民生報》(2001年11月6日)
  7. 商天佑,〈滄海遺珠似明月--和老作家王鼎鈞一席談〉,《台灣新生報》(2000年4月13日。)
  8. 歐宗智,〈為老人做見證-談《放生》〉,《書評》,(2001年2月),頁6-9 。

 

「老兵文學」相關篇章

 

  1. 尹雪曼,〈大兵文學在中國1-漫談大兵文學〉,《出版家》(1976年10月)
  2. 張拓蕪,〈大兵文學在中國1-一株株野草:小談大兵文學〉,(1976年10月)
  3. 司馬中原,〈大兵文學在中國2〉,《出版家》(1976年11月)
  4. 方心豫,〈大兵文學在中國2-大兵文學的原貌〉(1976年11月)
  5. 朱西甯,〈大兵文學在中國2-宜是異彩〉,《出版家》(1976年11月)
  6. 姜穆,〈大兵文學在中國3〉,《出版家》(1977年1月)
  7. 鄧文來,〈大兵文學在中國3-談大兵文學〉,《出版家》(1977年1月)
  8. 吳東權,〈大兵文學在中國4-大兵、鋼筆、槍〉,《出版家》(1977年2月)
  9. 黃雍廉,〈大兵文學在中國5-不是批判,而是隱憂〉,《出版家》(1977年3月)
  10. 季薇,〈大兵文學在中國6-我看「大兵文學」〉,《出版家》(1977年4月)
  11. 呼嘯,〈大兵文學在中國7-文藝出於軍中〉,《出版家》(1977年5月)

 

 

二、日本先行研究

    目前搜尋出日本對「老」先行研究,大多藉由文本的模式,嘗試在文字的分析與文章的內容中去解釋主人公對老的象徵意義,也有從「老」這個現象去檢視現代文學的一種形式。

 

  1. 月村麗子「『山の音』における老主人公の象徴的意義」『解釈』、1979 1月。 関口のぞみ「「山の音」「山の音」の「老い」」『日本文学論集』、19963月。
  2. 関口のぞみ「「山の音」から「眠れる美女」へ「老い」を中心に」『日本文学論集』、19943月。
  3. 林鐘碩「『山の音』私論信吾の老いと回春への願望をめぐって」『文芸研究(東北大学)』、19859月。
  4. 倉田容子,《日本近現代文学における<老女>表象 : ジェンダー/エイジング批評の視座から》(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所,2008)。

 

三、中國大陸的先行研究

 

中國大陸地區對「老」的先行研究,有從中國古代去分析制度裡「老」的架構,也從外國文本、影視影像、方言文學裡汲取不同背景情狀,並以制度面或特定理論作分析,解釋「老」的性質與現象。

 

  1. 王玉峰,《明代基層社會裡老人理訴制度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10)。
  2. 康孝雲,〈《老人與海》之虛無主義色彩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2009)。
  3. 李麗娟,〈《老人與海》中存在主義的相互關系〉(四川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09)。
  4. 張韜,〈張愛玲譯《老人與海》的特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2009)。
  5. 王福星,《唐朝尊養平民老人問題試探》(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9)。
  6. 唐清,《英漢“老人”範疇認知對比研究》(湖南科技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09)。
  7. 許適琳,《拉斯普京作品中的老人情結》(吉林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碩士,2008)。
  8. 姜華,《試論漢代老人問題》(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6
  9. 楊婉琪,《明代里老制與基層社會權力結構》(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6)。
  10. 趙紅艷,《影像“老境”——新時期以來老年題材電影研究》(河南大學:藝術學碩士,2010)。
  11. 王寧寧,《漢語詞綴“老”的研究》(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2010)。
  12. 王英,《影像人生:起程與暮途的交互——老少題材影片釋》義(福建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2009)。
  13. 王洋,〈論《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的美國化特點〉(東北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09)。
  14. 曹曼莉,《東北方言中程度詞“老”的研究》(江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2009)。
  15. 馬雪,《宋代優老養老政策述論》(湘潭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2009)。
  16. 曲竟瑋,《論80年代老作家的憶舊散文創作》(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2008)。
  17. 馮金娥,《現代漢語表人的“老X”結構的多角度考察》(華中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2008)。
  18. 陳廣興,〈審視當前歐美文學流行的“老人”作品〉,《隴東學院學報》,(2010年),頁62-66
  19. 胡俊飛,〈“時光老人”:難以駕馭的現代靈魂——“小說家哈代為何不寫小說芻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4期)。
  20. 王明娥,〈時光與《無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塑造〉,《社會科學論壇》,(20084期)。
  21. 王明娥,〈悲哀的時光——從依戀理論解讀哈代《無名的裘德》中時光老人性格〉,《 文教資料》,(200631 )。
  22. 劉國枝、王娜,〈美國文學中的荒野老人和父親情結〉,《 外國文學研究》,(20072 )。
  23. 許麗芹,〈20世紀初美國社會現實的藝術再現——評《被背棄的老祖母》〉,《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
  24. 董婷婷,〈波特短篇小說《被背棄的老祖母》中的象征主義〉,《 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11 )。
  25. 張麗,〈從敘事的距離控制看《巨翅老人》的文化內涵〉,《 江西社會科學》,( 200912 )。
  26. 劉小菠,〈"主試""被試"——馬爾克斯《巨翅老人》敘事結構分析〉,《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3 )。
  27. 楊天舒,〈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巨翅老人》〉,《 語文建設》,( 20057 )。
  28. 蔡曉燕,〈《巨翅老人》老人身份解讀〉,《 韶關學院學報》,( 20092 )。
  29. 劉保慶,〈馬爾克斯小說《巨翅老人》之再解讀 〉,《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3 )。
  30. 梁吉,〈天使的落難,落難的人間——讀《天使的糧食》和《巨翅老人》 〉,《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 20104 )。
  31. 王潤華,〈對馬爾克斯《巨翅老人》的解構主義解讀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62)。
  32. 張娜,〈《巨翅老人》的文化解讀  〉,《甘肅高師學報),( 20056)。
  33. 劉勝,〈天使不在人間——讀馬爾克斯的《巨翅老人》 〉,《作文世界》(中學版),( 20089)。
  34. 胡金海,〈落入凡間的天使--馬爾克斯的《巨翅老人》賞讀 〉,《語文世界》(高中版),( 20064)。
  35. 趙崇璧,〈《巨翅老人》:尋找人話時代的聖經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5)。
  36. 倪惠娟,《「人單獨生活不好」從德國短篇小說看老年問題》,(文化大學:西洋文學研究所,1992
  37. 張冰,〈從影片《老無所依》看美國西部文學的復興〉,《 電影文學》,( 200811 )。
  38. 汪湧豪,〈文學批評中的""""——中國古代形式批評理論札記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2 )。
  39. 劉克桂,〈漫步老年文學的殿堂〉,《今日科苑》( 2008/07)。
  40. 王艷麗,〈中國傳統女性主義文學研究——《孔雀東南飛》中的中國老年婦女形象〉,《求索》(2008.01)
  41. 王玉玲,《悲天憫人與好色物哀--中日當代老年文學比較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04

 

四、對文學中的「老」先行研究的幾點看法

 

    文學中所謂的「老」,存在著許多面向,有《老人與海》的老人,有《老殘遊記》的老翁。然而「老」的展現不只存在於「人」身上,像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中,一個老家族的故事,或是白先勇《台北人》人,對舊時代回憶表現,也是一種對「老」的描述。如果將「老」的研究縮小至文學甚至台灣文學裡,在先行研究裡實屬不多,如果能先決定好明確的文本及作家,那在蒐集資料及判讀方明會比較容易一些。

 

    此議題的產生,與近代社會產業結構的大幅改變有著密切相關,而對此議題與相關現象著墨較多的,就是資深作家黃春明。在過去的農業時代,老人的地位是崇高的,工業革命後,社會型態轉型,新一代成員開始外出工作,開始經濟獨立的他們,也漸漸不須仰賴家中的長者,再加上新一代成員忙碌的都市生活的快步調,鮮少有時間陪伴家人,於是老人們的老年多半在失望與寂寞中度過。而作家黃春明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在某次訪談中他說道:「我所看到的這代,就是我父親這一世代,他是這個時代變遷的犧牲者,因為你也沒早點跟他講:『你以為會變成孤單老人,自己在家。』他也不知道會變成這樣,所以他心理上根本也沒有準備。」因為家庭結構的崩解,使得老人到最後不知道該如何自處,而有些後輩也失職的沒有同理到該部分,於是兩相躊躇底下,可憐的父母與不孝的子孫於焉產生了。他以「老人」為題,希望能引起社會對如此現象的關注;他以放生之名,意為「放老人一條生路」,筆者特別提出《放生》一本,是因此書所闡述的內容,與我們這次關注的面向極為相關,此書描寫垂老極為細膩。黃春明在此書中分向闡述了關於老的生理、心理層面,並針對臨終前的種種現象做了深入的剖析。也將《放生》代入生死學觀點中。關於老,我們也許會悲觀的到聯想到疾病與死亡,但生老病死畢竟是人生而必經之路。如何的面對這樣的課題,該怎麼以寬廣的胸懷視之?這是需要更深厚的智慧來體會的。皆知孝親的倫理回歸,並非是一種教條,這種行為主要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之上,而兒女該有的反哺之舉,豈不也是基於一個同理、感恩的心情出發嗎?然因此書與當代社會議題密切扣合,所以此文本的相關研究就比起其他的稍多了些。

 

  另外,九歌文學獎中,圖話書裡的分幾個面向來討論的老人形象:有從外在的形象而言;如「臉上的皺紋」、「粗皺的手掌」、「短褲和白汗衫」、「西裝褲」、「黑皮鞋」,女性則是「旗袍」、「髮髻」、「玉鐲」等。內在形象則描寫如「認命」、「堅韌的生命力」、「溫和善良的性格」、「飲水思源」與「儉樸」。這些文本中所描寫的,大多是祖孫、親子、朋友以及土地之情,並將老人與文化傳承作連接(信仰、知識)。從外在與內在的行為中,表現出老者經歲月歷練過所擁有的智慧與寬容,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他們是智者,同時也是啟蒙者。

 

    其實,近年來老年文學、老人文學或其它有關老及文學的研究,其實正是對於社會逐漸趨向高齡化社會現像的反思。在蒐集以及尋找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對文學中「老」的議題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在研究「老」的研究中,似乎還是沒有看到一個屬於「老人文學」的明確定義,所以也就沒有一個能夠去具體而述的文學研究脈絡產生,也許在接下來進行的課題裡,這也是我們可以加以著墨的部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