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計畫承襲本所經典人物系列研討會、「城市文化記憶」工作坊與「地方知識、深度報導與紀錄片製作」課程的成果,並配合本校設置之高齡教育研究中心,擬聯合本所與傳播系師生,對台灣六位深具影響力的五十五歲以上文學家進行主題式訪談,並從事紀錄片拍攝與學術研究。本計畫並受到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對於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的論述,以及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的啟發,企圖藉由對文學家的主題式訪查,觀察個人知識脈絡的形成與印刷出版、文化政策、都市空間等文學公共空間相互的關係,以及這兩者之間的衝突或融合如何反映在文學家個人的創作之上,又呈顯出怎樣的世代差異。訪談主題有三:一是這些文學家親身的文學經歷,包括投身創作的過程、閱讀與學習傾向、創作歷程、文壇交遊、主要關懷面向,以及隨其年紀增長在書寫與文化視域上的變遷;二是他們如何觀察台灣社會的樂齡現象,呈現為具體的老人書寫;三是他們在文學社團的位置、與報章媒體的關係、出版後被閱讀的現況,以及與出版現代性息息相關的台灣都市文化在高齡化下的轉變,與全球化、電子化的互動。也就是說,本計畫企圖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發掘並紀錄這六位文學家是在什麼樣的文藝機制和教育體系中被培養起來,建構過程中遭遇了什麼問題?他們所走過的歷史見證了什麼樣的事實?他們對樂齡社會的反應?其形塑出來的文學活動又對樂齡社會有什麼樣的貢獻?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同時,我們亦關切文學家個人的創作與大眾傳媒、都市文化空間、社會變遷等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在台灣政治掛帥下意識型態越趨分裂的當下,這樣的紀錄與研究也提供我們一個省思與對話的契機,自然極具意義。當然,基於代間學習的重要性,本計畫並非單純紀錄樂齡文學家的故事,由於訪談主要是在老師的指導之下,由學生進行,因此我們也會留意捕捉七年級的年輕學子在進行訪談過程中的想法,以及雙方的互動交流情形,並將這些過程記載在本網頁上。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試圖梳理台灣過去個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展現文學家歲月沈澱下的風華,也希望連結到現在與未來。

 

 由於影像紀錄深遠的影響力,在台灣,紀錄片的功能日受重視,近來更有一系列台灣相關紀錄片的產出,但是對於文學家及其創作的紀錄卻是付之闕如,更顯得出本計畫的價值。而對於知識脈絡的形塑、世代差異的探討,也將使各個領域的學者受益。

 

工作進程

前製期

日期:100年2月1日-4月15日

田野調查、資料收集 / 構思拍攝大綱 / 開始進行拍攝現場的勘景、工作討論

拍攝期

日期:100年3月28日-10月30日

進行影片拍攝、採訪 / 整理拍攝毛帶 / 完成腳本大綱 / 網頁設置與活用

後製期

日期:100年8月1日-11月20日

剪接、錄音、配樂 / 影片審查、修改 / DVD壓製、包裝

成果提報及影片公開放映:100年11月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典藏歲月 的頭像
    典藏歲月

    歲月沉澱下的風華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