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第四堂課中,我們分享了彼此對於「老」的意象的創作。
不管是拼貼或是原創,同學們的作品都非常精彩,讓我這個老少女(誤)一再感情氾濫,謝謝大家。
從分享中,也可以看出記憶、等待、消逝、終點是同學們的作品中共通的記號。
想請大家進一步思索,對於「老」,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想像?或是其他的可能性?
另外,從本週起,我們要開始研讀相關理論與論文。
在本次課程中,我概略式的說明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現代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的定義與發展,以及這樣的模式被「移植」入二次大戰後的台灣社會時,產生怎樣的變化。
也檢討了政治意識與量化指標掛帥下的台灣當前學術與教育體制的詭譎問題(也是一種後現代?),並稍微提到網路社群作為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而這也是我們想要請教資深作家的問題。
接下來的五堂課,為使同學瞭解這些資深作家的成長與創作背景,我們會開始探討50年代到今日的台灣社會變化,特別是知識體系與出版傳播文化的變遷。
指定作業:請閱讀以下文章並繳交心得。
1. 孟樊,〈西方文論在台出版史的考察〉,徐照華編,《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台文所,2006)。
2. 向陽、陳曦之、楊澤、路寒袖,〈「戒嚴年代以來報紙副刊的編輯和現象」座談會〉,同上。
還有,別忘了翻翻本期的《文訊》(2011年3月號)和《印刻》(第七卷第七期)中〈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相關文章,也可來跟我借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