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堂作業

 

一、孟樊文章讀後心得:

 

1.文學理論的引入,如同游冠勝的評語,似乎有漠視日本時代的發展問題。

2.伊果頓雖說文學理論的黃金時代已過,但這是否為歐美學者的共同看法,仍有待商榷。

3.所謂的文學理論,是否本身就是西方多種文學說法的綜合體?若為如此,則其跳過了後現代、後理論期後,將出現的可能的衰敗或者新方向為何?

4.小說本身就是一種商品,這在東方(如明朝晚年)和西方都是一樣的,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會出現經典的文章,這和市場取向的小說(如今之輕小說)應該分開討論。

5.中國本身的文學批評自有一套方式,的確目前看來和西方文論比起來是相對弱勢,然而,東方所重之思想較於西方之哲學」不同,以「挪用」二字來說老莊和解構,根本是對思想方面瞭解不深的說辭,或者該說,「交融」、「比較」、「對談」等詞會來得比「挪用」貼近得多。

6.針對游式的後評,史料的選擇本身就表達了一種史觀,自然其本身有其立足點和看法,日本時代不可否認有許多對西方文論的引述和翻譯,但在失語之後,的確也有很長一段時間(至今亦然)由中文為臺灣主要文字和語言,如此,今日之西方文學發展觀點以在臺中國人視野,並不能被說成是一種錯誤。

7.再論游氏,文學理論多由文化理論而來,是因為文學本身就來自於文化,文化來自於民族、地區、群眾甚至個人的思想或哲學,故而硬是要分開這兩者是有困難的;不過這點確實也點出孟樊未能針對此點進行分析,也是一個勢必得問的問題。

 

二、座談會讀後心得:

 

1.現代詩(中文)的本質,在白話文運動時是希望人人能寫、能讀,但在臺灣早期的新詩發展中,很大一部分忽略了這些,如今現代詩會走到此般慘狀,先賢們似乎脫不了責任。

2.所有的文體都需要讀者。然而,一個自認是新興的文體,當然會有許多實驗性的作品,這並不是不好的現象,但不好就不好在有人把這些實驗之作當成是經典般供奉,使其原來應是實驗的半成品變成了重要標準,打亂了閱讀的基本能瞭解內容的概念,這就讓新詩長期來成為一種只有作者參與的文學創作,讀者則不斷不斷的缺席。

3.媒體的本質和商業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文學的本質確不一定只有商業部分,故而要以文學領導媒體,是不大可能的事;然而,好的作品能不能走入群眾中,也必須看它有沒有曝光率,這又牽涉了媒體有塑造民意的本領,可能造成民眾在認知主流和非主流之間的錯覺,故而,文學和文化、思想的關係如此密切的情況下,或許才是我們思考對民眾、媒體發聲的另一條出路。

4.臺灣的媒體(大老闆們)本身有錢是一定的,但是能有多少文化素養,卻一直以來都是令人感到困惑的問題;而百姓在沒有文治教化下,本來就是一群沒有大腦的猴子或猩猩進化體,會成為喜歡嗜血、腥羶色新聞的讀者,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不要再希望能用群眾改變媒體,從媒體的中樞進行改造會來得快一點。

 

三、總結:

 

1.文學和商業的結合在商業掛帥的今日是必然的。

2.但文學只能和商業結合嗎?我們沒有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嗎?

3.文學來自文化、文化來自思想,這比起枝微末節的批評理論重要多了,理論本身不過是種說法,崇本息末、崇本舉末才是我們真正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典藏歲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